魏小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魏小娜,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從教至今。
“只要你愿意做,真心想把學生教好,真正為學生著想,堅持下去,努力探索新方法,一定能行的。”魏小娜說。2010年至今,魏小娜在《中學語文教學設計》這門課程中進行“以實踐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2016年她榮獲“明德教師獎”,2020年,她擔任負責人的《語文課程標準與教學設計》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線上課程。
(一)讓學生忙起來
時代的變遷,推動了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廣泛普及,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便捷,同時,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面對這種情況,魏小娜意識到:“如果老師不改變教學方式,學生可能會覺得自己翻翻手機,知道的或許比老師課堂上講的還新、還好、還生動有趣一些。”
最初,魏小娜并未打算對課堂教學進行系統性改變,只是單純地想讓課堂內容豐富起來,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有一次上課時,魏小娜嘗試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進來,結果發現學生們不僅比平時更加活躍,提交作業的質量也明顯提高,于是她開始思考怎樣將這種教學方法系統化地運用課堂教學中。
經過多次課堂觀察和評估,魏小娜總結出一個經驗:“(要)讓學生忙起來”。
在《課程語文教學論》課堂上,她給學生設計了情景任務:“假如你是一名老師,現在要為中學生講解一個知識點,你應該如何講才能讓他們聽懂聽明白?”魏小娜讓學生先備課,遇到問題時,她再向學生講解相關知識點。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從“聽課”轉變為“講課”,完成了自主化學習過程,不僅學到了知識,還鍛煉了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了對獲取知識的興趣。

魏小娜在重慶市教育學會小學語文專業委員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上發言
(二)從“獨角戲”到“眾創戲”
豐富課堂的“小巧思”為魏小娜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活力,也激勵她走向更廣闊的課堂教學改革天地,逐步探索出一套課堂教學改革模式。
在傳統的教學情境中,教師通常扮演著課堂上的“獨角戲”角色,教材中的知識主要由教師單向灌輸給學生,梳理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也主要由教師完成,教師對教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出現對知識點理解不完整、內容難以融會貫通、實際應用不靈活等問題。
為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魏小娜開始嘗試“翻轉課堂”,把學習的任務還給學生。
2021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張馨予說:“我上過魏老師的專業選修課和專業必修課,課程安排都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魏老師先講授教學法知識、解讀案例,接下來的課,讓我們先進行微課堂展示,魏老師再點評,鞏固上節課的知識點。”
“加強案例教學,加強學生實操是我們這個課的特點,就是必須要學生自己會做。”魏小娜說。
當學生們站上講臺的時候,魏小娜也在尋找著屬于老師的教學位置。
摒棄了以前拘泥于單一知識體系構建的備課思維,魏小娜嘗試與學生在教學上建立起新的互動——以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來整合教學內容。這一轉變并非易事,其中最大的挑戰在于教師要精準找到學生的問題所在。
為了盡可能消除老師與學生在問題認知上的隔閡,魏小娜進行了諸多嘗試。“輸出和接受之間有差異很正常,每次實訓課魏老師都會讓我們線上填寫學習感受,本節課后半程和下一節課都會根據我們的反饋調整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為我們答疑解惑。”2020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高夢竹說。
2015年,魏小娜探索的“以實踐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逐漸成熟。她說,“現在我教本科生,在學生完成線上課程《語文課程標準與教學設計》知識點學習的基礎上,三分之二的課堂時間都是學生在做”。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極大地鍛煉了學生,她認真觀看每一位學生的講課視頻并逐一記錄反饋,更多地面對面、手把手指導學生,學生也真正得到了實踐鍛煉。
時間不會辜負每一個認真奔跑的人,魏小娜的課堂教學改革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語文教學訓練不是紙上談兵,魏老師一直在引導我們從理論走向實踐。”張馨予感慨道,“每節課的課堂展示和實錄分析,都在給我們傳達不要成為‘套子里的人’的思想。”
(三)從愛出發
在魏小娜心中,作為教師,教育情懷比傳授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她常說:“從愛出發,你能找到很多方法;如果缺少愛,即使有很多方法也很難產生實際效果。”

魏小娜和學生的午餐會
魏小娜的育人情懷,體現在她對教師作為“經師”和“人師”的理解上。作為“經師”,她關注學生的學業和職業發展;作為“人師”,她思考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開心快樂地學習,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為人、為學、為事的道理。”
魏小娜說,當畢業很久的學生在入職后忽然回憶起某個知識點時,“當年好像哪個地方講了什么”,他還能翻看自己求學階段的講課視頻,在鞏固知識的同時也能看看當初的自己,這種感覺非常美好。
魏小娜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情緒變化。上課時,她總能敏銳地捕捉到學生是否有學習興趣、是否心不在焉;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陷入內耗時,她愿意當學生的“情緒窗口”;當發現學生價值觀出現偏差時,她會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傳遞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是2024屆畢業生,大二大三時,魏老師一直在教學方法方面引領我、教導我。老師的才華和堅韌溫暖的氣質讓我十分崇拜。”高夢竹感慨地說,“大四有幸在魏老師帶領下參加了部屬師范院校的交流展示活動,當時我面臨比賽和找工作的雙重壓力,魏老師主動關心我,給予我肯定。她一直是我學習路上的明燈,讓我見識到了優秀女性、優秀教師的力量,也讓我的職業目標更加堅定。”
在高校教學改革的浪潮中,魏小娜高度認同新文科建設的理念,新文科建設要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養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家,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面向解決生活世界復雜問題的研究、跨學科交叉融合與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等。對于新文科建設的未來,魏小娜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