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在西部大地開設“行走”的課堂

朱琳,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3年從教至今。
“哪條路,哪道水,沒有關聯;哪陣風,哪片云,沒有呼應;我們走過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們的生命。”這段發在朋友圈的文字生動詮釋了朱琳對“行走”的認知。十多年來,從大西北到大西南,她把自己的課堂開設在了祖國廣袤的西部大地上。
(一)走向實地
朱琳的“行走”始于2003年。那年暑假,還是本科生的她,第一次參加了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次社會調查給朱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她認識到調研是促進學習進步和個人成長的重要途徑。
此后,朱琳開始頻繁地“走向實地”,在一次次調研中,她掌握了調查問卷設計和調研方案撰寫的技巧,逐步提升了自己的組織協調和溝通能力。
2013年博士畢業后,朱琳到西南大學任教,并加入了廖和平教授團隊。廖老師是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長年跋涉鄉野。在廖老師的帶領下,朱琳加入到原國務院扶貧辦委托的脫貧摘帽縣抽查第三方評估重大項目中,同陳永、洪惠坤、何瀟、盛耀彬、李濤等多名專家一起,在全國100余個貧困縣開展工作。在這個團隊中,朱琳不僅學到了多種新的評估方法,還進一步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調研經驗。
“調研是一個持續學習和提升的過程。”朱琳說。

朱琳與廖和平教授走訪農戶,左一為朱琳
(二)調研路就是教育路
朱琳認為,泥土地上的“行走”,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深度拓展,增加學生對黨情、國情、社情和民情的體驗和認識。
任教至今,朱琳已帶領學生團隊在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過多次實地考察。她記憶最深的一次,是2022年8月對云南省滄源縣2-3歲兒童的教育調研。
滄源縣位于中國西南邊陲,在兩年的時間里,朱琳團隊馬不停蹄地走訪了每個樣本農戶,包括靠近邊境縣難以聯系的家庭。在深入探尋當地幼兒教育現狀和需求后,朱琳團隊撰寫了《滄源佤族自治縣兒童發展、成長環境評估與建議報告》,這份報告被滄源佤族自治縣衛生健康局采納應用。
“根據評估分析結果,(我相信學生)深刻感受到了脫貧攻堅給邊境民族地區帶來的變化,對兒童養育領域產生了里程碑意義的變革,最顯著的是運動能力滯后和語言發育滯后兒童的比例在近五年內顯著下降。”
朱琳帶領的學生團隊成員并不拘泥于本學院,學生們來自地理科學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資源環境學院、教育學部等,分別擔任調研員、宣傳員、數據員和片長等。在調研路上,大家一起學習,宛如一家人。

朱琳走訪農戶,中間為朱琳
說起團隊里的學生,朱琳如數家珍地講出了大家的名字,如來自地科院的陳淇瑤、張帥、李東麟,來自國治院的李婷婷、李文琢、喬欽等等,“我見證了他們一路走來的成長和蛻變,有的學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有的學生進入了工作崗位,表現都非常優秀。”朱琳說。
朱琳認為,評估調研不僅是反映扶貧攻堅工作效果的手段,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教育應該是充滿溫暖和情感的事業。
“調研的過程中,我們走訪了很多貧困戶、貧困村,脫貧攻堅幫助了很多貧困的人,我們的參與也見證了擺脫貧困過程的艱辛,讓我們越發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朱琳說,“我希望同學們也用心感受、悉心挖掘,體會調研的溫暖,直面社會的問題,樂觀地面對人生。”
讓朱琳欣慰的是,這些在行走路上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反饋了自我獲得的切實成長:“朱老師在調研前為我們提供了詳細的指導,幫助我們明確調研目的、制定調研計劃,還在調研過程中全程跟進,及時解答我們的疑惑,確保調研順利進行。朱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神讓我深受啟發,也讓我更加明白了學術研究的嚴肅性和重要性。”
(三)永不孤單的調研
十一年過去了,朱琳在跋涉的路上從未止步。
朱琳在自己的第二個孩子三個月大時,為了不耽誤指導學生調研,她帶著孩子一起參與了四川省廣元市兩個貧困縣——昭化區和朝天區的調研。
漫漫路途,朱琳笑言,自己并不是孤軍奮戰,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對朱琳而言,調研也是一個不斷轉變角色的過程,她時而是課堂上的學生,時而是社會工作者,時而是孩子的榜樣,時而是學生的引路人。

農戶向朱琳展示勞作留下的老繭,右一為朱琳
一次次的堅持與積蓄,都是為了繪制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朱琳主筆的《高度重視我市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問題》咨政報告,基于重慶市33個有鞏固脫貧任務的區縣和中西部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脫貧人口收入數據,分析了重慶市脫貧人口收入特征,提出了推動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的相關建議,該咨政報告獲得了重慶市市長胡衡華同志的批示,并被市鄉村振興局采納應用。
此外,朱琳還和學生合作發表了《土地流轉何以促進農戶增收——基于收入來源的視角》《重慶市城鄉融合發展時空特征與影響機制研究》等論文。在實證分析影響相對貧困和農戶增收關鍵因素的基礎上,團隊向政府提供了改善農戶家庭稟賦和要素支持的多維措施,以提升農戶的增收能力和生計韌性等。
“現在是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時期,我們會持續關注中國減貧治理的理論,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和提升,開展新的課題。”朱琳說。

朱琳與學生們一同參與調研,左一為朱琳
對學生的培養,朱琳同樣充滿期許:“我們也會繼續在各項調研工作中深化實踐教育,帶領更多的學生通過實踐去深刻感知我們的國情和社情,去感受社會的召喚和肩上的責任,我想把學生培養成更全面的人,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年力量。”